帶您了解更多行業相關資訊
在美國心理學家Harry Harlow的實驗中,實驗人員把一只剛出生的猴寶寶抱離了母猴,放在一只籠子里單獨喂養。實驗人員在籠子里給猴寶寶做了兩個“媽媽”。
一只是金屬絲做成的“媽媽”,經常給猴寶寶提供食物;另一只是絨布“媽媽”,在籠子的一側一動也不動。讓人驚訝的是,猴寶寶只有在餓了的時候才走到金屬絲媽媽那里吃食物,其余的大部分時間都靠在絨布媽媽身上。
安全感
毛絨玩具等毛絨東西,其實能給孩子帶來愉快和安全感,接觸舒適,是兒童依戀的重要部分。我們常常能見到一些孩子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摟著毛絨玩具、或者一定要蓋著毛絨毯子才能睡,丟掉了毛絨玩具,或者蓋了其他布質的被子就會煩躁睡不著。
我們有時也會發現,某些大寶在弟弟或妹妹出生后,總喜歡抱著毛絨玩具到處走,即使吃飯也不愿放下。那是因為毛絨玩具能在一定程度上,彌補孩子缺失的安全感。
另外,經常接觸毛絨玩具,那種柔軟而溫暖的感覺,心理學家Eliot認為,接觸舒適能促進兒童情感健康的發展。
觸覺發展
除了安全感,毛絨玩具等毛絨東西,能促進年幼孩子觸覺的發展。當孩子用手觸摸毛絨玩具,細小的絨毛碰觸手上的每一寸細胞和神經,輕柔感給孩子帶來愉快感,還有利于兒童觸覺的敏感性。
因為人體的神經觸覺小體(觸覺感受器)在手指分布密集(幼兒手指的觸覺小體最密集,隨著年齡增大,密集度會降低),感受器的另一頭連接大腦,經常性的“通電”,有助于提高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。這種作用,其實跟小嬰兒撿拾小豆子是同樣的作用,不過毛絨會更細膩。
毛絨玩具雖好,卻不能取代爸媽的愛
雖然如此,但無論毛絨玩具多好,也沒爸媽溫暖的懷抱好。毛絨玩具,雖然能對兒童情感的發展有幫助,但相比起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和情感滋養,就如同大海跟一瓢水那樣的差別。
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忽視、拋棄或虐待,那么無論給孩子們多少毛絨玩具,他們身上的情感缺陷以及安全感缺失還是存在的。